温泉的文化与识别
温泉的文化与识别
小汤山温泉度假村
今天我们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很多人都想要了解的温泉知识“温泉的文化与识别”,详细您通过我们小汤山温泉度假村的讲解对于这个问题一定会有一定的了解的。
小汤山温泉度假村是一个别具风情的温泉度假村,龙脉温泉是京城上风上水之地,小汤山处于地处故宫中轴线上,地下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地热淡温泉,温泉园内荟萃古今中外温泉洗浴经典,是养性怡情的绝佳之地。
温泉识别知识
一般而言世界各国有温泉的地方都会设立的标志,不过最直接的办法可由水温来辨别温泉。
0℃:这叫冰水,不叫温泉。10℃:这叫冷水,也不是温泉。20℃:这叫一般水,不过对于怕烫的美帝及欧洲国家的人来说,已经是温泉了。30℃:这个温度对中国人来说,正好是可以洗澡的水温。40℃:对于日本人来讲,凡是水温低于40℃通通叫冷水。50℃:在北海道,若是没有这个温度就没有资格叫温泉。
60℃:对于有风湿痛的老人而言,这是治疗风湿痛的最佳水温。70℃:如果有人想边泡温泉边煮茶叶蛋来吃,这个水温刚刚好。80℃:对于爱吃水饺或是吃汤圆的人而言,这种水温正好可以满足你的需求。90℃:这个水温正好可以满足一边泡温泉一边吃火锅的娱乐享受,当然有人想顺便吃关东煮,也是不错的点子。100℃:因为青江菜没有超过100℃的水温会烫不熟,因此如果有人想边洗边川烫青江菜来吃,最好别泡水温低于100℃以下的温泉。
温泉是自然产生的,所以使用柴火烧或是热水器加热的水并不能算温泉,充其量只能说是热水。另外,依化学组成分类,温泉中主要的成份包含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依这三种阴离子所占的比例可分为氯化物泉、碳酸氢盐泉、硫酸盐泉。
除了这三种阴离子之外,也有以其他成分为主的温泉,例如重曹泉(重碳酸钠为主)、重碳酸土类泉、食盐泉(以氯化钠离子为主)、氯化土盐泉、芒硝泉(硫酸钠离子为主)、石膏泉(以硫酸钙为主)、正苦味泉(以硫酸镁为主)、含铁泉(白磺泉)、含铜、铁泉(又称青铜泉) 其中食盐泉也称盐泉,可依含氯化物食盐的多寡,区分为弱食盐泉和强食盐泉。
依地质分类以产生温泉的地质特性,可将温泉分类为火成岩区温泉、变质岩区温泉、沉积岩区温泉。 依物理性质根据温泉的温度、活动、型态等物理性质, 依温度依温泉流出地表时与当地地表温度差,可分为低温温泉、中温温泉、高温温泉、沸腾温泉四种。
温泉文化知识
人类发现温泉,更发现动物在泉水中恢复疲惫。据说日本人一开始并不知道温泉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后来是因为看到一只受伤的小动物在泡过温泉之后奇迹般地迅速复原,这才使他们开始认真地研究起温泉的功能。现代人渐渐把泡温泉作为休闲养生、解压甚至治疗的方法,这种趋势迅速在全球漫延。
我国温泉有文献记载者多达972处,其中温度高于50摄氏度的就有229个。经地质普查,据初步统计,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发现温泉达3000多处。 我国劳动人民发现和应用温泉治病,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先秦的《山海经》里就有了"温泉"的记载。
1000年前的《山经注》记有:"寇水出代群灵丘县高压山……,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喧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白芨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汉代天文学家还专门写了《温泉赋》,文中写到:"览中域之珍轻,无斯水之神灵。……于是殊方跋涉,骏奔来臻,天地之德,莫若生兮。帝育臣民,资厥成分。六气淫错,有疾疗兮。
泉泊焉,以流岁兮,除苛,服中正兮。熙哉帝哉,保性命哉。"这一段文字生动的描述了当时的劳苦大众纷纷去温泉洗澡的盛况。公元400年,北周庾信写了《温泉碑文》,记述了温泉的治病作用。公元1000年,唐庾在《汤泉记》中探讨了温泉形成的原因。
明代的杨慎著《安宁温泉诗序》,概括了我国温泉的分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我国的矿泉分为热泉、冷泉、甘泉、酸泉和苦泉,是我国最早的温泉分类学者之一。
秦始皇建骊山汤是为了治疗疮伤,徐福为了山海寻找长生不老药,辗转漂流到了日本歌山县,至今当地仍保留了“徐福”之汤温泉浴场。到了唐朝唐太宗特建“温泉宫”,诗人也留下了不少创作,描写脂粉美女从温泉出浴的情形,足见我国悠久的温泉历史文化。
享受温泉保健有"浸、淋、泳"三种方式,大家可以关注我们小汤山温泉度假村多加了解一下泡温泉的知识。